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縱貫線上被遺忘的小站--龍港車站

根據2013年的統計,台灣最少人進出的車站是內獅車站,平均一天只有62人進站,108人出站。但車班密集的縱貫線上竟然也有一個類似的地方,而且這個車站不在中南部郊區,也不是在稻田中央,更不是在偏遠的山區,而是位於苗栗的後龍鎮,一個你可能完全沒有印象的小站--龍港車站。




龍港車站位於台灣苗栗縣後龍鎮,火車往南走海線方向經過後龍溪後就到了。龍港車站是在1922年10月11日設站,當時叫做「公司寮驛」,後來在1952年12月1日才改為「龍港站」,







出來乍到這個車站你並不會覺得這是一個荒涼且很少人進出的車站,因為旁邊就是一個小聚落,不過後來上網查了一下發現,根據台鐵的統計資料,在2012年中總共只有9868人在這裡進站上車,11325人下車,平均一天只有27人上車,31人下車,在台鐵所有兩百二十多個車站中排行第195名,龍港車站竟然是西部幹線平均進出人數最少的一站





有搭過海線的人大概都會發現月台上的候車區長的都是同一種風格,龍港車站也不例外,大概是為了可以讓旅客在等車時可以暫避一下海邊強大的海風。

不過龍港車站目前也是為無人招呼站,僅停靠區間車,由後龍站管理。看來是進出站人次少又疏於管理,候車亭中堆滿了垃圾,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出遊的興致,我們還是坐在裡面吃了點東西補充一下水份,稍作休息候才準備出發走走。





這裡也是有一個跨過鐵路的人行天橋,登上天橋還可以看見遠處的候龍溪出海口,原本這也有一做木造站房,拆除後興建了目前這樣的新站房。





另一側則可以看見整排的風力發電機轉啊轉的!





我們跨過天橋走到有聚落這邊尋找車站出口,但是卻一時間找不到,心想難道只有翻牆出站一途?





後來在月台邊發現了一個小出口,果然是小小站,連出口都這麼小。






龍港在清康熙年間時稱為「礁荖叭港」,清朝時到台灣開墾後壠或苗栗一帶有部份在這裡登陸,由於這算是位居後龍對外海運的要津,因此也曾改稱「龍津」,日治時期改為「公司寮港」。早年這裡繁榮一時,漁港中燈火通明的景象更是曾被列為苗栗八景之一「寮港歸舟」。





這裡曾是民國四十年代台灣中部唯一的良好漁港,後來港口因為後龍溪沙淤積的影響,港口及航道淤積嚴重,加上水域及腹地狹小,因此這裡的漁船日益減少,終至沒落。






坐在退潮的港邊堤防階梯上享受了今天微微的海風,不時還可以聽見後龍溪入海口處的流水聲。







入海口處看見有人在撿拾著什麼東西?






一旁的草叢中看見一個顏色鮮豔的小廟宇,相映成趣。





海邊的海風甚大,樹木都順著風向長成了特殊的形狀。





狗在玩魚網XDDDDD





這裡除了漁港外,還有一個小社區,看到指示牌上寫著主題街,心想應該經過一番整修規劃吧!







不過實際走訪,殘破的景象映入眼中,對照曾經繁華一時的漁港,實在是不忍心拿起相機來拍攝。






在廢棄的房舍邊一塊告示牌引起我的好奇,前去看了看才發現,原來現在這裡的龍津社區,當年因為社區意識強烈,在政府有限經費的補助下,居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一起打造自己的社區,大家無私的奉獻使這裡成為功能相當健全的社區,而且還成為政府推動社區業務的模範,在民國64、65年還獲得「全省社區比賽金馬獎」的殊榮。而在民國64年到78年之間小學三年級社會課本中自助里的故事,說的就是後龍的龍津里。

不過對照現在社區的衰敗、人口的外移以及這塊「光榮自助里」告示牌淹沒在草叢間的景象,讓人不勝唏噓。





繞一繞社區沒多大,便走回了火車站前的那條小路,整趟漫步行程沒看見幾位居民,連走路發出的腳步聲音都顯得打擾了這寧靜的小村落。






鑽過了剛剛出站的小缺口回到龍港站,越來台只有們兩個旅客的身影等著搭車,真真實實映照出這個在火車川流不息的縱貫線上最少旅客車站的身影。









龍港車站  Longgang Station
 

車站代碼     122
所屬路線     海岸線
位置     苗栗縣後龍鎮龍津里80號
站體型式     平面車站
設站日期     1922年10月11日
原/舊稱     公司寮驛
車站等級     招呼站
月台型數     島式月台一座




2 則留言:

來抬槓一下吧~